查看原文
其他

收藏 | 你所误解的广东:这三七“二十一”条你可能都弄错了

志说岭南 2024-04-11

一、广东人都说粤语/广东话?

非也,广东话只是广东诸多方言中的最大块头,是一种以珠三角、粤西和桂南为大本营的汉族地方方言;

广东下面方言太多,彼此交流起来好比鸡跟鸭讲话。如潮州话与广州话的差异比广州话跟普通话的差异还大。广东内部的人连喝茶口味或方式都不同,潮汕人喜欢喝乌龙泡制的工夫茶、广府人则更多的喝红茶或普洱、客家人则吃擂茶。口味上广府人好吃野味、口味清淡、无鸡不成宴;潮汕人口味偏甜、烹调考究、海鲜生猛;客家人重油重盐、多食山野、工序从简。

截至2016年底,广东户籍人口已达9000万左右

这当中有5000万+讲粤语,因广东的窗口重心广州和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是粤语流行区,故称广东话,又因浅白易懂而被称为白话,其广泛分布在粤中平原、粤北的韶关和清远,以及粤西除雷州半岛以外的广大地区;其下又分广府片(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肇庆云浮两市的东部和韶关清远两市的局部地区)、四邑片(江门)、高阳片(阳江、湛江茂名两市的内陆地区)、吴化片(吴川化州)、勾漏片(肇庆云浮两市的西部),我们通常看的香港电影、粤语节目以及学的标准粤语发音都是指粤语广府片的发音,甚至只是局限于广府片核心区如广州中心城区和港澳地区的发音,其与古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的近似度都远高于粤语其他片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学会了广府片粤语后还是不太能听懂偏远或乡下土白话的主要原因。

有2000万+讲闽语,又称福佬话、鹤佬话、学老话、学佬话或河老话,以上各类同义词的“来意”似乎千奇百怪,如福佬——福建佬的话、学老——学到老都听不懂的话、学佬——学古人衣食住行的外地佬…事实上,这些都是“河洛”两字取粤语或客家话的谐音字后的附带意,在近代以前,闽语群体尤其是潮汕人/闽南人在南方被称为河洛人,意即来自黄河洛水流域之人,后随着近代南方各地“族群意识的觉醒”和“汉人正统论的争辩”,南方无聊文人们便开始给其他族群换名、为自己正名。而“务实重利”的河洛人又不爱参与此类辩驳,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地域意识极强的“潮汕”和“闽南”有关词汇大行其道导致“河洛”一词鲜少再被提起,而其他方言群体的“文人”们则依旧乐此不彼的大量推广“福佬”、“鹤佬”等谐音名称,故“河洛话”已很少被提及。闽语内部不同方音群体很难正常沟通,在广东内部,人们较为熟知的闽语是潮汕话,主要流行于粤东沿海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有覆盖范围有1500万人之多,潮汕人走闯四海,声名在外,故潮汕话或潮州话的提法也较为人们所熟知;省内的雷州话是第二大闽方言群体,其又称俚话、黎话,系福建人或潮汕人迁徙到粤西后同化当地俚人并与之融合后诞生的子方言;除此之外,中山、惠州等市沿海乡镇亦有规模较大的闽方言岛,在珠三角平原北部也有不少此类农村;

有2000万+讲客家话,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两市,以及全省广大山区。广西或粤西地区的客家话又称崖话、涯话、艾话、麻丐话、脉介话、麻介话…其实这部分方言群体以前大多数就是在清朝从梅州迁过去的,他们刚到那的时候,客家话这一名称还没出现(客家话一说诞生至今不过一百来年),尚未设立或刚设立不久的嘉应州(梅州过去称“嘉应”,雍正年间,分别从潮州府和惠州府的北部山区析地设嘉应州,范围包括今大埔和丰顺以外的梅州市)的概念还没深入民心,所以不可能用嘉应话来定名,更不可能用潮州话这一早已成专属名词的称谓(潮州话即今天的潮汕话,其概念在明朝已形成,今天的客家话在古时候被称为“山内话”,系相对潮州方言这一平洋话而言,非专有名词),于是人们就根据客家话交流过程中的高频用字“我”或“什么”的发音来取名(涯、崖、艾都是客家话“我”的发音,而麻丐、脉介、麻介是“什么”的发音)。有意思的是,迁徙到四川和贵州的客家人并无此说,西南地区的人民将当地的客家话称为“广东话”,估计是因过去交通不发达,当地人很少接触“地道”广东话造成的误解。

 

二、广东没有少数民族?

56个民族在广东都能找得到。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7万人,广东少数民族的聚居点主要在粤北山区,为此还在清远设置了三个民族自治县、在韶关、惠州、清远、河源设置了七个民族自治乡,主要是瑶族人聚居点。过去从粤东到粤中的山区还广泛分布着畲族人,如今主要分布在潮州跟梅州交界的凤凰山区和惠州的罗浮山区、连平的九连山区,古时分布人口最多的莲花山脉已鲜见畲族人。畲族跟瑶族、苗族据说都是三苗之后。另两广交界处还有不少壮族村落。广州老城区的海珠中路一带曾是旗人(满人)的聚居地。


三、广东汉族只分三大民系?

稍微了解广东的人往往会说,广东有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然而,这个答案基本可以肯定是错的,答案应是“不只三个”或“不存在所谓的民系”。

首先,了解什么叫“民系”,民系指“民族内部的分支”,它是中国特有的词汇、由“客家学之父”罗香林于上世纪30年代创立,与成套“客家学理论”同时生成,目的在于反驳当时学界关于“客家人非汉人”的说法”,他强调客家人不是“非汉种”,而是因属汉民族下面的一个“民系”而显得不同,并将这一民系定性为“最纯种的中原人”、“最正统的汉人”。其后又把粤语群体称“广府民系”,潮州话群体称福佬民系或“潮州民系”,并强调此二者系以地域命名的民系,而客家民系是全国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若“民系”这一划法真的存在其必要性或科学性,那它这大致可被理解为某一民族的母文化在特定区域经长时间发展而成的语言文化体系极其完备的“亚民族”,如此看来,广东地区也只有广府民系和潮汕民系符合这一“体系完整”之定义,广府有粤语、广府民居(镬耳屋)、粤剧、广府歌谣、广东音乐、广绣、广彩、广雕、广州菜、飘色、石湾陶、佛山剪纸、铁枝木偶、佛山武术、醒狮、广府祠堂文化等,而潮汕有潮语、潮汕民居(厝)、潮州歌册、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潮州雕、嵌瓷、潮彩、潮州菜、潮阳剪纸、大吴泥塑、瓶内画、汕头抽纱、皮影戏、英歌舞、步马舞、揭阳青狮、潮汕祠堂文化、潮汕礼仪……两者都拥有风格相对独特且几乎覆盖整个区域的完整文化体系;而客家文化体系则不甚完备且不同客家话流行区域间差异极大,若客家民系之说成立,那省内就肯定不只广府、潮汕、客家。如粤西可能会诞生高凉民系、雷州半岛一带有雷州民系、惠州一带有惠州民系、韶关和雷州一带有韶州民系…

笔者认为,民系”一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下并无存在的必要性,应以祖籍和户籍来称呼群体,如祖籍,可有南番顺人、潮汕人、嘉应人;如户籍,可有广州人、汕头人、梅州人。这样才可减少隔阂,增进沟通,获得更多的理性思考

 


四、所谓“广东三大民系”对钱的认识


潮汕人会赚钱

在学校,我们往往会惊讶于学经管、金融类的潮汕人特别多,而即便是不学经济类专业的潮汕学生也多有一颗经营生意的上进心,“饿死不打工、小小生意可发家”似乎早已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这是一个最上进、最刻苦的群体,细心的你或许会发现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夜宵档开到最晚、开得最多的是潮汕人,凌晨两点的街道上,连猫都睡着了,但各类潮汕火锅店、砂锅粥、大排档里还可见觥筹交错,凌晨四点的街口处,连鸡都还没起床,但各类潮汕人开的肠粉店、粥面馆、早茶档已亮着灯火在做准备工作。

他们深谙生意之道,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潮商似乎为了赚钱连犯法的事情都做,但事实并非如此,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机缘,确有少数潮商铤而走险去走私和造假。但以偏概全给潮商盖帽子是不理性的。潮商以敢闯出名、以诚信为基,海外华商派系中,潮商的成就和赞誉度最高,得到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马泰的赞赏和欢迎。他们善于合作,做生意讲求效率,不为了贪占便宜而扯皮条、少出力,生意做成后原本说好五五分账的事情他们往往只要走四分;他们也敢于竞争,为了占领市场挤压对手,他们往往会同时采取“加码要货垄断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不惜血本凶猛降价”等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垮竞争方,并很快统战某一行业或地区,然后再进一步扩大范围,扩大版图。然而潮汕人为了事业和家庭把绝大多数时间、精力都消耗了进去;再有就是他们有时会非常盲目的狠下赌注甚至直接参与赌博且不留后路。

广府人会花钱

广府人同样具有敢于探索和尝试的拼搏精神,他们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较强,广帮向来以“精明能干,善于计算”闻名,与潮商同属善于把资源效用发挥极致的群体,然而相比之下,广府人更善于花钱,这种善于花钱又不意味着乱花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们花出去的每一笔钱往往都会算得非常精细,因此十分理智的广府人极少参与赌博,他们敢于尝试亦善于见好就收,并不沉迷于扩大地盘或经营范围。

钱赚够了算够了就要学会享受生活,因此广府人多数过得比较清闲、自在和滋润,他们或许穿着和打扮随意,但内心里却往往有可能住着一个亿万富翁,他们不是不喜欢穿着时尚,而是因为时尚不一定等于舒适和华贵,若是非常新鲜的衣服,他们或许会尝试着买来穿穿。以此类推,吃的,不管是什么珍贵食材,只要功效奇特、口味新鲜,他们都愿意一试;住的,甭管是六七星级,只要体验极佳又价格合理,他们就有可能就穿着一双看似普通的拖鞋进去打开那道房费最贵的门;至于旅行,大概是因为火星和月球旅游业务还不够发达,所以尚未发现广府人的足迹——绝大多数广府人都有休假概念,既然是休假那就得去新鲜的地方玩一玩,人生得意须尽欢嘛,是的,他们平日里看着似乎不怎么用钱,但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找到花钱的点子——钱是要花到点子上的。广府人这种不惜钱财“敢食头碗汤”和“需花到点子上”的精神造就了广州“敢为人先”、“开放务实”的风气,而敢花钱又不乱花钱的消费风气对市井经济的持续繁荣是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 

客家人会省钱

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惯于自给自足的客家山区赚钱并不容易,因此客家人在商品和金钱观念淡薄的情况下对这些具有“魔术棒”变通功效的钱反而更加珍视,少见不惜血本的建设或消费,然而会省钱并不代表抠门或吝啬,恰恰相反,客家人是最热情、最愿意将自家好东西拿出来与他人分享的群体,他们内心深处或许有着根深蒂固的“自家人”狭隘观,但对外地人的警惕心理并没有广潮两系那么强。如果招待你的是一位客家人,她往往会亲自动手备餐,花大量时间和心思来奉献她的热情,做饭的材料一般都会是食材非常新鲜的土特产。这换做是潮汕人或广府人会是什么样子呢:潮汕人或许会觉得这太浪费精力和时间,于是掏钱请你去吃大餐然后顺便谈点生意或了解信息、请教门道;而广府人则可能觉得把美好的休闲时间消耗在做饭上非常可惜,于是告诉你附近新开了家某某风味馆,邀你前去大快朵颐、饱餐后会不假思索地跟你提出AA(当然你要请客也行),下次再跟你介绍一家美味餐馆,一起做一只好食猫。

“笑贫”从来不属于客家人的传统观念,但你若财产不多却大手大脚的花钱便有可能被人议论或不理解,以往客家人用钱的出处并不多,建房的钱可能用了一生大半积蓄,他们似乎早已为建房、结婚、生病甚至离世打牢了省钱的念头

比较三大民系

一个客家人,已赚100万,资金会这么分配:建房60万、结婚20万、生孩子10万、看病5万、身后事5万,留孩子5万…左算右算,怎么还差5万,然后把各项经费再分别裁剪裁剪,最后告诉自己要省着点,比如说新建的房子不贴瓷砖了,红砖也挺好看

而一个广府人,已赚钱500万,资金会这么分配:吃掉200万、旅游200万,给孩子留50万,给自己可能发生的其他问题留50万,然后突然想起哪个死鬼还欠自己几百块,明天叫他出来吃饭由那死鬼把两个AA都包了

一个潮汕人,资金会这么分配:已赚3000万,后续投资1000万,构建和挖掘资源200万,建房300万,为家族出力200万,给家乡和社会共捐款500万,给孩子留800万,然后突然问自己干嘛花时间算这些,这时间可以再赚10万,今晚必须加足时长干到3点钟

至于压岁钱这码事,你千万不要说广府人五块钱五块钱给显得很小气,人家一个过年可是得准备上百个红包的;你也不要说潮汕人几百块或几千块的压利是显得很有钱,他们或者是为了面子在死撑又或者是笃定能收回“本钱”——关键是要把孩子带上;你也莫要嫌客家人一百块或五十块这么给利是显得不够大气,客家人往往会在量力而行的情况下适当地多支出点,利是传递的是心意是祝福。

 

五、广东人都是中原人后裔?

广潮客三家都声称自己祖籍“中原(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带)”,极端者甚至声称自己是中原贵族之后,广府人认为先人由中原迁入广东的中转站是粤北珠玑巷;潮汕人认为先人由中原迁入广东的中转站是福建莆田县;客家人认为先人由中原迁入广东的中转站是闽西石壁乡。这节奏,参照汉人寻根就去“洪洞大槐树”。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史上并无多少中原人大举南迁入粤的记载,仅有的三次也是与军政事件有关且绝大多数是男性:秦兵入粤,目的地是广州;大宋王朝和南明王朝入粤,逃避方向是沿着粤东沿海一路往西最后覆灭于珠江口一带,就“迁徙论”来说,广府人尤其是广州人是最符合“祖籍中原”定义的:广州是中原古道直通的往来目的地、古道中转点珠玑巷是他们追思先人的对方,然而,说到广东原住居民,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却是坐守广阔肥沃珠三角平原的广府人;

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三大民系的遗传基因都属南方汉人聚类,就倾向性来说,从历次同时针对这三大群体的基因调查结果来看,相比于广客两系,潮汕人与今中原地区居民的基因类聚度更高,尤其是与受外界影响较小的太行山居民相似度最高,人类学的体质特征研究、父系的Y染色体单倍群聚类和母系的mtDNA聚类皆支持这一结论,甚至连高频遗传病都很像(食道癌之于潮汕,鼻咽癌之于广府,地中海贫血基因之于客家),因此,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潮汕人更符合“祖籍中原”的定义,然而一说到封闭、排外、不与外界沟通,很多人可能很容易想到潮汕人;

从族谱学的角度来说,广东无疑是全国族谱修得最好、祠堂建得最多的对方,这当中又以客家人的族谱做得最好,即从族谱的角度来讲,客家人有着更为丰厚、更足以证明他们的先人迁徙自中原的家谱,每一个客家人都有详尽的宗代线路,脉络非常清晰,绝大多数都能上溯到800年前甚至5000年前的先祖,加之客家人大多一姓一南迁祖,如黄峭山、刘广传、李火德、罗洪德、罗德垂等,因此祠堂对应的总干、支系亦层次分明,然而一说到广东迥异于中原的民俗风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客家文化,如擂茶、山歌、围拢屋、冬头帕、大襟衫等。

 

六、谁先来到广东?

广府人有着很强的主人意识,力求掌握在广东说一不二的代言权;潮汕人有着极其浓烈的乡土情怀,走到哪都会非常怀念生养自己的家乡;客家人有着非常明显的避难认同感,以至于经常会强调自己因“后到”广东而只分得山地的迁徙者。

关于谁是主、谁是客,谁先来到广东,从历史数据来看,并没有任何的依据足以支撑这些族群的先来后到论。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粤语认同群体和潮州方言认同群体先于客家认同方言群体。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开发的顺序是先平原后山区,先交通好再交通差的地方。自然地理环境、地区经济开发的先后与先进落后、民族融合人员和文化成份的差异,以及官府的统治深入次序是广府、潮汕和客家产生分野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资源优越的珠三角,自古以来,管理松散的赣闽粤交界山区(赣州、龙岩、梅州)一直都被朝廷定性为蛮僚啸乱不断、管理成本较高的边区,是官府难以管制、统治者头疼着想重点加强管理的地区。因此各阶段的开发时间自然是要迟于平原地区,但开发得晚并不代表那里无人居住、也不代表那里的原住民很少,只能说地区经济发展起来后,会吸引更多的人迁徙入住。根据历史记载,广东最先开发的地区应是平地广布的粤西,早期在国家舞台上出镜的广东人绝大多数是粤西人,如冼夫人、高力士;而后是粤北通关要道连州和韶关一带,因此才有了侯安都、张九龄等人,再接着才是河网稠密的珠三角地区,古老的南番顺因此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粤东开发相对较晚,从县邑初置时间和数量、部落活动的记载来看,粤东最早开发的地方应是惠州,粤东北的梅州一带则至少在宋代以前人口应不比沿海地区的潮汕少,梅州的局部地区如兴宁盆地一带在宋代以前还曾是粤东最重要的人类活动中心和商贸中心,在唐代中叶韩愈到潮州任刺史时,潮州人烟稀少、各方面都十分落后,今日之沿海平地尚未形成或绝大多数是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人口多集聚于韩江中上游沿岸。自韩愈励精图治后的数百年里又有十相留声、百贤治潮,因而潮州经济文教大振、声名远播,这才吸引了大量移民入潮开发。 


七、广东人的“不爱”?

广府人不爱从政?

现实情况是广府人在政界方面留下的遗产和成绩非常亮眼,虽不足言国内区域或群体数一数二,但肯定足以粉碎广府人不爱从政的传言,单看近代以来,从上海小刀会领袖刘丽川到“百日维新”力倡走君主立宪的康梁二人到号召共和的孙中山先生,百年以降,身处革命第一纵队的广府群体都是走在国内最前列的革命主导群体,单看国字号的元首一级便涌现出了5位国家元首,如孙中山分别在南京和广州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汪精卫则曾任民国政府主席,后不顾千秋唾骂而出任敌占区南京政府伪首脑;唐韶义则是民国第ㅡ任总理,大淸遗臣,留学美国,和伍廷方并列晩淸最熟悉西方两大外交家,所谓"弱国无外交"便出自他之口,即使晩淸积弱,他也为中国在英国人手里要回了最为理想的中印国界线,另一位国家元首伍廷芳则创造了太多的中国人第一:第一个自费留学英国、第ㅡ个华人律师、第一个华人立法局议员、第一个签定中外平等条约的中国人,后因年事高只出任临时北伐大总统。

改革开房后,成为窗口地区的珠三角扛起了国家经济发展先行区的责任,扎根本土的广府人自是义不容辞埋头苦干试水搞经济,其中又以顺德人为代表,这其实也是广府人参与政治建设的一种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未来将有更多的广府人进入政坛为民请命、为国争权。

潮汕人不爱读书?

事实恰好相反,潮汕人在读书这一事情上同样特别较真且还捕获了许多荣誉,自宋朝名相、状元出身的陈尧佐一句“海滨邹鲁是潮阳(潮州)”后,潮汕地区便一直被历代王侯将相和文人墨客称为“海滨邹鲁”,意即沿海地区文教昌盛之地,其历代所创之科举辉煌战绩(文进士达七百之众)也高居全国数百个州府的三十五强,在省内仅次于广州府,远多于省内其他州府,在人均进士量上则居省内州府第一。至当代,恢复高考以来,潮汕籍高材生数量在省内亦是最亮眼的一批,潮汕揭三市的高考成绩在过去仅次于广佛两地,及至今日亦居非珠三角地区首位,即便跳开本土,广深莞佛珠五市亦有大批潮籍尖子生,有时我们甚至会惊讶于珠三角的华师附中、深圳中学这些省内最顶尖的高中一个班竟能有逾半潮籍学生的现象。

造成“潮汕人不爱读书”的假象或缘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改革开放前基本只能靠农业谋生的年代,当时人口密度全国最大的潮汕地区常闹饥荒,大量想靠偷渡改变命运的潮汕人被称为“最穷困的一批人”,生无计自不可能攻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加之潮汕人从小就有养家意识,急求改变命运或不好读书者往往会打小出外闯荡谋生,这以潮汕南部片区(性格较为粗狂豪放)的普宁、潮南、惠来等地表现得最为明显。于是便给了很多外地人一种假象,另潮汕人与外界沟通较少,造成误解亦不解释(潮汕人有低调而不善统战和宣传的弊病)、谣言四起也是原因之一。而今我们单看潮籍土豪扎堆的深圳便会发现:第一代往往是在深圳吃了各种苦头后做起生意,第二代则往往衣食无忧考大学且成绩甚优。

客家人不爱经商?


又是一大假象,而今客家人经商的非常多,且已发展成一支在商界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故有客家商帮一说,在国外,华商大致可分为潮汕、闽南、广府和客家四大商帮;在国内,我们单看10月12日,上榜2017年《36计 胡润百富榜》的名单中,客家商人入围全国一百强的有6个之多,其中梅州一市入围的客家商人就有3个(注:朱孟依系丰顺县留隍镇潮州人,未计入),与盛产富豪的汕头一样多。在这个榜单中,细心的人还会发现一个名字:李河君,曾登顶《2015年胡润内地富豪榜》。

我们还可以看下参加刚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开幕式共有哪些嘉宾: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黄华华、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这足以证明客商是一股极受重视的力量,

山区经济较为落后的现象造成了不经商、不爱经商的误解,现实情况是山区并不穷,只是因为客家山区人口流出率特别大,而又基本没有外来人口,留守农村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小孩以及那些已鲜有人入住的祖屋,如此稀稀落落自是给了别人很多假象,加之客家人的生活又比较简朴,未给人一种土豪的气息,所以各种不够富裕的印象便刻在了许多人的脑海里,事实上一步一个台阶前进的客家人晓得自家人抱团和闷声发大财之理,他们不但会在外置业买房,还会回老家盖高楼、建洋房,这些都是财富实力的印证。

 

八、广东三大民系在海外都称为华族?

至少在越南不是,奇怪的越南国竟然将广东人分为三个民族,分别指三个侨居越南的华人方言群:

华族:讲闽方言的潮汕人原本主要分布在西贡(胡志明)、芹苴等越南主要城市,以经商为主,被称为“华族”,后惨遭排华,多数远走欧美,著名音乐人侯德健曾以这段历史为题材创作了《潮州人》并将其定为《龙的传人续篇》专辑的主打歌;

艾族:与广西、粤西的艾人、涯人等都同属客家人的分支,由于客家人讲话总是“艾”(第一人称,意为我、吾)不离口,“艾”(ngai)什么“艾”什么久了毗邻而居的人便称他们为艾人。越南当局在划分民族时把艾人归为单一少数民族,艾族祖籍地大多是广西防城港市的五洞地区,艾族主要分布于沿河地带、盆地、沿海平原、海岛一带,人口有一万左右;

山由族:山由人操粤语,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贫瘠的山区深山老林之中,他们是明朝末年开始从中国广东逐渐迁入越南的。他们讲白话,写汉字,但是不被当局承认为华族,过去也曾被认为是瑶族的一支,因定居山林而被称为山由族。

▲20世纪下半叶的东南亚地区曾多次发生血腥的排华事件

其实在海外华人中类似这种遭遇的还有如缅甸的果敢族,他们也本身是汉族人,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毗邻中国云南。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9724日签订的《中英条约》,清廷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云南人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现今的果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 万。

 

九、广东人的奇风异俗

他们的一些民俗与传统汉俗有点不同。

广府人的节日特别多,除中国传统节日外。另有一些时令风俗,如立春迎土牛、雨水补天穿、惊蛰打小人之类。此外还有一些民间诞会,按时间顺序排列,正月人日、生菜会、白衣观音诞、玉皇大帝诞;二月有文昌诞、土地诞、波罗诞;三月有疍民“买力”日、北帝诞、何仙姑诞、天后诞;四月鱼花节、金花诞;五月有龙母诞、关帝诞;六月鲁班先师诞;七月白云诞;八月日娘诞;九月观音诞等;十月盘古王母诞等;十一月洗夫人诞、下元诞;十二月腊八诞、紫姑神诞…等;

又比如客家人的葬俗,叫二次葬,大多数客家人都很讲究祖先的坟地,一般会在下葬先人的3年到10年间,重启坟墓,打开棺材,擦拭干净骸骨,贮于“金罂”内,金罂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再择良辰吉日进行“二次葬”,有条件者,葬入新坟,无条件者,寄放在安全的山间岩洞,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龛寄放;

又比如说潮汕人的祭拜习俗特别多,每年祭拜次数累计起来可能超过300次,拜的神佛很多,有佛祖、有天上老君、有孔圣人、有古代忠魂、有本地先圣妈祖、大峰祖师等,潮汕人逢传统节日都会在祠堂或家里祭拜先人,逢初一十五必拜天地父母、灶王爷。


十、广东人的冬至大过年

冬至这天,北方有“冬至到,吃水饺”的风俗,而南方则习惯于吃汤圆的。

旧时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有两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为证:“肥冬瘦年”和“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好理解,即过冬至比过年还要丰盛。乔继堂《民间节日·冬至节》中写到,“肥冬”是说冬至正当粮入仓、猪已宰、酒正酿的时节,饮食丰饶,不仅家家户户酒肉飘香,而且还要馈送酒肉给亲戚朋友。因此,冬至比春节捷足先登“肥”了一把。

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从重至轻排应是广府、潮汕、客家。

▲广州 劏鸡杀鸭炖八珍

冬至这天,广府人要敬神明、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劏鸡杀鸭炖八珍。冬至所食汤圆要是咸的,叫“咸汤圆”,以沙葛、猪肉、虾米做馅,配鸡汤,味道“冇得弹”。在乡下,还要给耕牛吃一顿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潮汕冬至圆

潮汕人则要在家敬奉祖先,还要炸酥饺、炸油粿,而后“吃过冬至圆,就算大一年”。

▲客家酿娘酒

客家人则要酿造娘酒、吃“萝卜粄”。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道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回甜生津。

 

十一、关于“客家”

“客家人”一词何时成为族群的专有名词、客家人的族群起源到底是北方还是本土,学界至今仍众说纷纭,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说是源于“越族部落名称”,有的从族谱学的角度说是为警醒自己是“中原来的客人或避居山区的中原贵族”,有的说是源于古时粤方言群体对迁居广府地区之粤北山民、山越等群体的称谓。

虽然说法很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客家”过去和“客籍”是同义的普通名词,河南人逃荒到大西北则可称“客家”、山东人到东北闯荡也可称“客家”、闽南人到台湾开发也可称“客家”,“客家”、“客籍”是相对“主家”、“本地”而言的名词,客家正式被定为专有名词并赋予大量内涵是“客家学之父”罗香林确立客家文化系统以后的事情。

在改革开放前,客家人一词开始几乎等价于梅州人,大多数今天被认为是客家人的“当地人”,如广东河源人、江西赣州人、广西贺州人、福建龙岩人在二三十年前皆不知自己是“客家人”,并无“客家”概念。后随着“客家运动”的推进,客家学界和华南地区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争取资源、招商、统战),客家的范围便越来越大。

过去常言:“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但如今,大多数年富力盛的客家人也开始紧随经济建设大潮涌入大城市谋求发展,客家山区则成为慢生活的养生之地;

客家人非常团结,这在台湾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人口虽只占宝岛的13.6%,相比于闽南人的67.5%、外省人17.1%和原住民的1.8%并无优势或特殊之处,但却是每次台湾(省)“总统”大选最费心思争夺的票仓,原因就在于客家人惯于上下一条心都往“自家人”的箱子里投票,而闽南人、外省人虽然票额要多得多,但并无明显的族群意识,原住民则票数少且分为多个不同的部落群体。蒋经国之后的历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都会在选举前高呼“自己是客家人”、“祖籍在大陆客家地区”、“当选后承诺给客家人和客家文化下最大力度的优惠”…,但事实上只有李登辉是真正的“客家人”,母方言是“客家话”且祖籍福建永定;而陈水扁则是祖上三代都说“闽南话”且祖籍福建漳州的闽南人;马英九则是祖上三代都说“湖南话”的湖南衡阳人;蔡英文则是祖上三代都说“闽南话”且祖籍福建漳州的闽南人;然而他们在选举前或争取连任期间都会突然声称并证明和宣传自己是客家人,由此可见“客家票仓”的魔力有多大。

 



十二、关于“潮汕”

潮汕范围大致包括了今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和丰顺一带,其中汕头潮州揭阳丰顺脱胎于原潮州府,汕尾则脱胎自惠州府。

一说到潮汕或许很多人回想起“胶己人”三个字,即“潮汕人很团结”,事实上他们的抱团不过是为了取暖,由于潮汕人出外谋生的特别多,但他们语言文化相对比较特殊且人数上不占优势,在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抵御外来的欺侮,从新加坡到香港再到内地都是如此。而在大多数时候,以潮汕人为首的闽方言群体体现得更多的是内斗的一面,他们把老祖宗“一人是龙,三人成虫”的特点演绎到了极致,过去在广州的大专院校,潮汕人会联合起来把雷州人干翻,然后内部再分化成潮汕揭和海陆丰继续干,再接着是潮汕揭内各市县相残。无论在网络上还是地方资源争夺上皆如此,诸如此类情况的还有如潮汕本土的“大乡里欺负小乡里”、“大家族欺负小家族”,亲戚间做同一行生意的话会争个你死我活。

内斗既说明了他们不理智的一面,也说明了他们有率性而为的“英雄主义”或“大男人”个性,故有“潮州怒汉”之说,这种个性易产生行业闯将或悲情英雄,如冒死起义的许雪秋、蒙冤的“革命叛徒”陈炯明、“打响淞沪会战打一枪”的翁照垣、“钢铁战士”麦贤得、“要杀头就杀我”的吴南生、“五十年后妻子才知已牺牲”的雨花台最高学历兼职级烈士许包野、“为爱孤守一生的”硬汉郭予广、“保钓第一人”陈毓祥…

面积仅一万多平方公里的潮汕地区地处省尾国角,出名乃因“人”而“异”,其形似孤岛,偏安一隅。但这里的人却最敢出外闯荡并拥有其他方言群体无可比拟的雄厚实力,潮商是中国近代“三大商帮”之一,早在上世纪中叶便有言“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广泛分布于五湖四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从开发曼谷到开埠新加坡,从香港闪耀到深圳崛起,即便在数千里之外的十里洋滩潮商也曾是一支左右旧上海金融大局的力量,他们都是这些明星城市经济辉煌的主要缔造者和最为强劲的一批建设大军。顶峰时期,泰国近八成财富、新加坡近一半固定资产掌控在潮汕人手里,潮商拥有深圳四成以上的固定资产、在香港经济最景气的90年代初潮商占有近7成财富。历来东南亚国家财富大多数集中在潮商手里,政界方面,单泰国国家元首一块,泰国诞生的28位总理中有15位是潮汕人,而在柬埔寨则有洪森、黄意、谢辛三位潮籍首相;就连祖籍地分布在今梅州的大埔和丰顺汤坑境内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和泰国兄妹总理他信英拉都强调自己是潮州人,泰国王室、原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秘鲁总理维克多也曾强调自己是潮人后裔。国家议员方面,泰国国家议会有半数是潮汕人、新加坡则达三分之一,泰国、柬埔寨和新加坡的国家部长逾半是潮籍,马来西亚和欧美的华人部长也多潮籍脸孔,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打趣说:“听说泰国议会是用潮州话开的,我们新加坡也可以试一下”。


 

十三、关于“广府”:

所谓“广府”即广州府,但现在常说的广府人又不单包括广州府的范围,从最广义的角度来说,广府人几乎涵盖了整个粤语方言群体,然而,在国内,提起广府,可能更多人马上想到的是河北广府太极。即便是粤方言群体也不知有“广府人”一说。按讲,广府人应是以罗香林为首的客家学者在定义民系时确立的名称。

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在今肇庆一带,而广佛则是广府文化形成体系的地方,据史载:公元226年,孙权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由于新设的州旧治于广信,故名广州。后宋代将广州之地划分为两个省,以广信为地标,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这就是“广州、广东、广西”得名之来由。据专家考证,由于封开成为岭南土著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并且自汉初起就成为岭南首府,长达近四个世纪,使广府(即今封开)文化成为岭南文化的主体,而广府文化的语言——白话逐渐流行,往西到南宁,往东到省港澳的广阔地区,成为今天岭南地区的主流方言。早期广府名人确实多来自粤西尤其是广信一带,其中文化领域多来自西江流域,如莫宣卿、六祖慧能;军政领域多来自粤西南部,如冼夫人、高力士。而今相对来说最纯正的“古粤语”标话就在封开之怀集一带使用。

广府文化体系形成后,南番顺正式成为广府之心,在民间,南番顺又称“三乡”,这里的“顺”大体依旧是今之顺德,番禺县则包括了今广州市越秀区大部、荔湾区小部、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番禺区及南沙区大部,南海县包括今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广州市荔湾区、广州市越秀区小部)在广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粤中南番顺与粤东三阳(海阳-今潮安湘桥、潮阳、揭阳)互为粤省人文犄角,在海外同有极强影响力,而古番禺县则是省内一等一的大县。

由于这地区的行政区域在民国后的广州独立成市,南海、番禺的县府相继的迁出广州,分别迁到佛山和新造,及后来新中国成立后,相关的行政规划等等,慢慢的演变成今天的广州市和佛山市。

除南番顺外,粤语流行区内的东莞、中山和新会也曾是能量极高的“大县”,也是产大腕的地方,而粤西之高州也是相应区域的文化中心,如果惠州也算广府地区的话,那我们也知道惠阳县也可以说曾经雄猛过的,反倒是今日风生水起的深圳在当初差些意思。

 


十四、广东人什么都吃?

广东有被称为“中国美食之都”的广州、有被称为“中国宝贵的美食孤岛”的汕头,也有云集四方佳肴正在强势崛起的美食深圳。广东菜有多个支系,偏海鲜的潮州菜、偏河鲜的顺德菜和东江菜、偏山野的客家菜,而“食在广州”——曾有美食家调侃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是四条腿走路的,除了凳子,广州人(应是指广府人)都敢拿来吃。但,广东人尤其是广州人敢吃头啖汤、敢做头道菜并不意味着广东人没有底线。更不是连婴儿都可以拿来吃——“广东人吃人事件”是发生在2009年的一段谣言。互联网上惊现“广东人吃人”的相关帖子,称广东最近正在流行一种骇人听闻的进补汤,名叫“婴儿汤”,原材料是婴儿。2009年8月8日,广东省公安厅出来辟谣,称这是不法分子在传播谣言,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公安机关将彻查传播谣言、散布恐慌的不法分子,从严查处。


十五、广东人都忌讳“4”?

并不完全是:

粤语方言群体忌讳4和7,所以你在珠三角:特别是广州老城区坐电梯或找地址的时候,经常会找不到4楼、7楼、4栋、7栋,广州的高楼电梯中大多数如(14楼,24楼,34楼......)凡带有4的楼层都会改为(-13楼,-23楼,-33楼..或直接跳过该层),原因就是在粤语的发音中,4与死谐音,7与粤语脏话的男性器官谐音,故以4和7为忌讳,所以下次坐电梯的时候,主人家跟你说他家住五楼的时候你就不要再提醒他门牌的5写成4了…;

潮汕人没有特别的数字忌讳,4在潮汕风俗里倒还是个很不错的吉利数字,潮汕人的数字忌讳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送礼不送“1”、好事要成“双”、请客不点“3”样菜,不过敬礼敬茶上香倒是“3”的好,因棺木钉为“6”故衣服不要六纽扣,除送礼上菜都忌用头七的“7”外潮汕人对七算是情有独钟的,“8”是大吉数字、“9”狗同音故九人同餐也要说八仙叠头不说九。“10”是无尾数故送礼一般要十二、十六而不送十;

客家风俗里也是各种数字忌讳多多,如“四”“死”谐音,办喜事选日子都要避开四。小孩四岁时称为两双岁,阴历四月份没有人结婚办喜事;“六”也是忌讳,为“六”“禄”音,因而“六”有“满禄”即“死”的意思,“七”也很禁忌,“七七八八”是麻烦,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禁忌之俗,报丧后第28天(俗称“四七”)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八也是忌讳”,“八”“七”相连非好数,“七七八八”、“七上八下”、“七零八落”等都是忌讳,尤其是死人的棺材还要八人抬;此外,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称“月忌日” , 在年龄上,民间忌讳73和84,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老人遇到这两个年龄总会多报或少说一岁。


十六、或许你不知道佛山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都知道广府文化的重心在广佛,但广佛间哪里的分量会稍微重点呢?答案应该是佛山,南番顺三县的重心其实正是在佛山,如果荔湾区归佛山管辖,那这句话说起来大概就名正言顺了。

若不是因为在巨无霸广州隔壁,佛山得到的关注可能会更多,现佛山拥有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8项,其中国家级14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

佛山是个藏富于民的地方,顺德民营经济叫响全国,其不但民营经济出名,当地的土豪婚礼和土豪分红也为网民所津津乐道,如顺德乐从有的村除了发百万奖金还发别墅!有的土豪村村民一年到头不用干活,光村里分红每家就能有个十几万元,还有的土豪村规定,外嫁女的小孩只要入户,就有钱分,可谓“出生衔着金钥匙”……当然,佛山还有更多的土豪村民,他们很低调。

其实,有些村的村民的年终分红动辄每人几十万,甚至有不少每人分红上百万元,大部分原因都是近两年卖地所赚的钱,有些村没有卖地,但是依靠整村改造或三旧改造,盘活了经济,让村里形成良性发展,不靠卖地但是村里每年固定的分红都有几万元到十几万元,其实这样的村才能够算真正的“土豪村”。

 

十七、广州人的“搞定两餐”

广州人有句话叫“搞定两餐”,中午那餐不当回事。两餐是最古老的风俗(古代的中国人,基本上只吃两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时间。),我们的老祖宗以前是吃两顿的,所谓“一日再食”,讲的就是这回事。现在潮州人、客家人说一日三餐,只有广府人说“搞定两餐”,但是吃起来不止这么多,中午还要吃一顿点心。

 

十八、广东只有深圳和珠海是特区?

汕头也是特区,只是因为进入21世纪后没经营好,成了被人遗忘的特区,甚至被嘲讽为“经济特困区”。

在深圳崛起前,汕头曾是省内第二大城市,80年代经济体量曾是其他三个特区城市的总和,后因走私、税案等一系列原因出现GDP负增长等情况。现今在很多人看来,汕头并不“特别”,GDP不漂亮政策也不特殊:深圳厦门是国家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城市、珠海市委书记曾是省常委成员,深厦珠都设国家自贸区…汕头的政策甚至连一般地级市都比不过,没有民用机场、没有现代深水港口甚至连高铁(在汕头市境边沿有200公里时速的潮阳站,属二等站)都没有,铁道和高速公路在汕头都没有存在感。而因为城区建筑被限高100米,汕头甚至连标志着繁荣城市的超高写字楼都没有。不过,汕头近两年经济已呈复苏迹象,一切向好,正慢慢找回特区的感觉。

“中国经济特区”的概念其实一开始便是与“汕头”结的缘,70年代末,时任省委书记吴南生(汕头潮阳人)最早提出“广东先走一步”,并以“要杀头就杀我”的豪言,主动向省委和中央请缨办特区。他当初提议的“白老鼠、试验田”便是汕头,1979年,他负责筹办广东三大经济特区,并兼任广东省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当初出任珠海首任市委书记的吴健民也是汕头人。潮汕人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超强的招商引资能量确实给特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或许会问设特区,深圳近香港,珠海连澳门,厦门对台湾。那汕头这座和港澳台距离都不算近的城市凭什么设特区?难道仅仅是因为特区概念缘于汕头?又或者是吴南生是汕头人,还是潮汕人敢为拼搏富有开创性?答案都不是,原因是设特区本身就是为了招商引资搞开放,而潮人海外实力非常雄厚,邓小平同志曾强调了汕头特区是因“侨”而设。只不过后来这些被寄望于助力汕头发展的侨胞绝大多都跑深圳、上海、珠海等地投资去了。

 

十九、惠州话到底是粤语还是客家话?

第一种观点:是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由一些客家学界或语言学界的学者提出。主要有中国语言研究所的黄雪贞研究员(福建永定客家人),中山大学汉语言硕士刘若云(惠州桥东人),华南师范大学周日健副教授(惠东多祝客家人),中山大学傅雨贤(河源连平县人),嘉应学院温昌衍博士(梅州客家人)等。他们的主要观点,通过在音韵方面和粤语、客家语的比较,认为惠州方言比之粤语更按近客家方言,结论:惠州方言是一种深受粤语影响的特殊的客家方言。

第二种观点:是以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方言学家刘叔新(惠州人),还有惠州大学的杨烈雄教授(粤西粤语人)等提出。他们重点从词汇的角度将粤、客、惠语言深入比较,得出结论:惠州方言是一种深受客家方言影响的特殊的粤语(白话)方言。和特殊客家话论结论完全相反。刘叔新教授还从东江流域的东莞、博罗、一直往东江上游作了细致的方言调查、将惠州话、博罗、河源、龙川、和平、连平、惠阳、东莞等地的“本地话”整合,首先将这一语音相近的本地话系列统归为一个相近的方言系列,提出“惠河语系”之说。但又不认为是独立的,而是归属于粤语系列的。

 第三种观点:最早由我国著名方言学者、中山大学资深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李新魅教授(潮州人,已故)所提出,他认为惠州话“不粤不客”,系主要受后来的广州话和嘉应话影响的较为古老的地方方言,“归属不明”。进入新世纪,语言学界年青学者出现了更多的研究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是双料博士、国内著名语言学家刘镇发教授(惠州人),他通过史学,方言学等更宽阔的视野综合调查研究分析认为:惠州方言与广东东部和北部、江西南部的一些方言群如水源话,尖米话等,以及东江中上游一带相近的一些本地话统称为“惠州水源话群”,它的区域多集中于东江江畔以及北江流域的部分地区,人口总共接近300万人。而这种“惠州水源话群”,语言发音最接近,历史最为悠久,是早于粤语、客家语到广东,基础于宋代官话的一种“本地话”,但属在几百年来“受客语、合约语包围而改造的方言”。这个观点,则很明确提出了惠州方言是一种非客非粤的独立的语言。这一提法,和相关史料中如南汉王定保《唐抒原》所记以及苏轼的儿子苏过留下的诗记中所述相吻合(这时粤语还正在形成,而客家语还远未有形成)。

 

二十、“四邑”和四邑话

“四邑”指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个县,这一带通行的粤语次方言称为“四邑话”。上世纪80年代江门成为地级市后,辖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五个县级市,合称“五邑”。四邑话在海外有着很大影响,至今在美洲一些华人社区,四邑话甚至取代广州话与普通话而成为主要交际语言,充分反映这支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四邑话是粤语的一支次方言,但它与粤语中心方言广州话差异较大。笔者曾以《台山方言》(黄剑云编著)中的《同音字汇》与广州话进行对照,在所列举的3016个常用字中,音节(声韵调)相同的只有129个,占4.27%。如果不计调值,声、韵母大致相同的为1007个,不足1/3。例如,广州话的舌尖塞音声母,在四邑话发为零声母和喉擦音声母;广州话部分舌根鼻音和舌根塞音韵母,在四邑话读为舌尖鼻音和舌尖塞音韵母;广州话复元音韵母、鼻音尾韵母、塞音尾韵母中的a有长短的区别,四邑话没有这种区别;广州话有撮口呼韵母,四邑话没有,等等。分析这些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四邑话既具有粤语的基本因素,又吸收了闽、赣、吴语音系的某些因素。


二十一、广东人都不喜欢别人被说“老”?

不是的,粤人喜被夸,所以对着一个讲粤语的阿婆,你要把她说得年轻点她会赏你一颗糖,看到婆婆别叫阿姨,看到阿姨叫姐姐,看到姐姐叫靓妹,看到靓妹叫细路妹,如果能管阿婆叫靓妹那更说明你眼光奇佳;而潮人喜被敬,所以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讲潮州话的阿伯,你把人家的辈分叫小了你可得等着被训了;客家人则多无这类忌讳,只要你嘴甜,讲啥就是啥。



我是有底线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